snippet
snippet
可以自动帮你写一些模板代码,不需要每次都手动输入
可以自动帮你写一些模板代码,不需要每次都手动输入
Hello Org mode and thanks ox-hugo。 Org mode非常适合作为个人的TODO 管理,笔记记录管理,同样也可以用来写blog。Hugo原生支持org格式的文件,使用的go-org来实现。另一种方式是在emacs中将org文件导出为Hugo使用的markdown语法。
使用org roam管理笔记和blog。对于有blog tag的node 自动同步到blog仓库中,并发布。这中间使用了gitea的webhook 自动触发org到markdown的转换。
#!/usr/bin/env emacs --batch
;; export-blog.el
;; 本脚本遍历指定目录下的所有 Org 文件,
;; 对包含博客标记(如 "#+blog: true" 或 "#+blog: yes")的文件,
;; 使用 ox-hugo 导出为 Markdown 格式。
(setq dired-use-ls-dired nil)
(setq org-export-with-author nil) ;; Org 导出时不包含作者
(with-eval-after-load 'ox-hugo
(setq org-hugo-front-matter-key-replace-alist '(("author" . nil))))
;; 配置 package 源并加载包管理器
(require 'package)
(add-to-list 'package-archives '("melpa" . "https://melpa.org/packages/") t)
(package-initialize)
;; 如果 ox-hugo 尚未安装,可以选择自动安装(建议先手动安装以免批处理模式下交互问题)
(unless (package-installed-p 'ox-hugo)
(package-refresh-contents)
(package-install 'ox-hugo))
(require 'ox-hugo)
;; 判断文件是否包含博客标记
(defun has-blog-marker-p (file)
"检查 FILE 是否包含博客标记,假定标记格式为 '#+blog: true' 或 '#+blog: yes'。"
(with-temp-buffer
(insert-file-contents file)
(if (re-search-forward "^[ \t]*#\\+blog:\\s-+\\(true\\|yes\\)" nil t)
t
nil)))
;; 利用 ox-hugo 导出 org 文件为 Markdown
(defun export-org-file-to-md (file)
"打开 FILE,保存后使用 ox-hugo 导出为 Markdown,然后关闭缓冲区,并返回生成的 Markdown 文件路径。"
(with-current-buffer (find-file-noselect file)
(save-buffer)
;; 这里调用同步导出,不使用异步模式
(let ((exported-file (org-hugo-export-to-md nil nil nil)))
(message "Exported MD file: %s" exported-file)
(kill-buffer)
exported-file)))
;; 遍历目录下所有 Org 文件,并对包含博客标记的文件进行导出
(defun process-directory (dir)
"递归遍历目录 DIR 下所有扩展名为 .org 的文件,遇到含博客标记的文件则导出为 Markdown。"
(let ((files (directory-files-recursively dir "\\.org$")))
(dolist (file files)
(when (has-blog-marker-p file)
(message "Exporting %s" file)
(export-org-file-to-md file)))))
;; 脚本入口:从命令行参数中获取仓库目录
(let ((target-dir (or (car command-line-args-left)
(read-directory-name "请输入仓库目录: "))))
(process-directory target-dir))
保存为export-blog.el 然后就可以使用这个脚本将仓库目录下的文件自动转换为md格式了。
如果地球上所有的能源最初都来自太阳,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使用太阳核聚变的能量呢?
现在的能源来源,除了太阳能,都间接来自太阳,不管是化石能源还是风能,潮汐能源。
可控的核聚变永远都还有10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现实。现在太阳就是最大的稳定核聚变,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太阳核聚变。
在太空中将太阳能收集,然后将其运输回地球。
这其中还涉及到能量的转换效率还有能量的传输过程。我们要多大面积的收集呢,还需要怎么带回地球呢,储能介置是什么,运输的损耗是多少
假设:
• 太阳能光强:约 1361 W/m²(在地球轨道)
• 太阳能板效率:约 20%-30%(当前技术水平)
• 太阳能收集面积:A 平方米
能量转换公式:
$$ P_{\text{output}} = A \cdot 1361 \cdot \eta $$
其中η为太阳能板的效率(假设 25%)。
例如:如果面积 A = 1000m^2, ,效率 η = 0.25:
能量的输出可以计算为
$$ P_{\text{output}} = 1000 \cdot 1361 \cdot 0.25 = 340,250 , \text{W} $$
目前,太空中可以考虑使用的存储设备主要有:
• 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约 250 Wh/kg)
• 超级电容器
• 新型固态电池
假设储能设备效率为 90%,即
$$ E_{\text{stored}} = 0.9 \cdot E_{\text{collected}}。 $$
你应该成为你手机的主人,而不是被你的手机控制
观察自己的刷手机行为。发现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了信息流上,信息流来自于抖音的推荐,小红书的推荐,bilibili的视频推荐流。就像牛津词典今年的年度词汇“脑腐”一样,人们或多或少都被这些信息流控制了,仿佛是斯金纳箱子里面的鸽子,不停地刷新,下滑,找到下一个能让我们多巴胺分泌的帖子,然后预期越来越高。
这些app的用户使用时长也关乎这家公司的市值和价值,所以商业公司都是想尽办法优化推荐算法,猜你喜欢往往是猜的真准。
小红书和抖音都慢慢从娱乐型的App 变成了综合型的app。我经常经历小红书下载了删除,删除了下载的情况。删除往往是发现自己在上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之后。下载回来经常是因为这些app的工具属性。上上面确实有挺多有价值的信息,小红书可以当百度来使用,抖音有电商和本地服务可以使用。
这些app仿佛是双刃剑。
用户需要有拒绝的权利,拒绝平台的推荐流。
目前小红书和抖音都可以关闭个性化推荐,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刷得停不下来的情况。
Stephen Wolfram 关于时间的本质的看法。Stephen Wolfram是计算机和物理的跨界学者。发明了 Mathematica, Wolfram|Alpha and the Wolfram Language。
斯蒂芬·沃尔夫拉姆在其文章《时间的本质》中探讨了时间的计算视角,提出了时间不仅是一个数学坐标,而是宇宙中计算进程的反映。他认为,时间的进展可以被视为宇宙通过逐步应用计算规则而进行的计算过程
互联网最早由Tim Berners-Lee爵士发明。互联网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一个自己的站点。但是现有互联网的演化结果并不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互联网的巨头公司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流量,同时也控制了大部分用户的数据。国内的互联网在移动设备崛起之前还算相对开放,但是随后就变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和围墙花园。国外的情况可能也没有显得多好,facebook,Google ,Amazon等这些大公司也建立了大量的数据中心,对大众提供服务,同时也把数据存储在其服务器上。互联网正一步步远离其设计的初衷。
从经济和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精力和成本来维护自己的服务,演化的结果往往是留下了一些寡头。
但是一直以来都不乏新的尝试,试图创建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用户能真正拥有自己数据的"new internet"。
下面是rss的介绍,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ss3
RSS(全称是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或 Rich Site Summary)是一种信息分发的格式,它允许用户订阅他们感兴趣的网站,例如新闻网站、博客和其他在线内容提供者。订阅后,用户可以通过RSS阅读器或聚合工具自动接收更新,而无需直接访问原始网站。
简单来说,RSS就像一份订阅的杂志,但是它是电子形式的。你订阅你喜欢的杂志(网站),然后每当有新内容发布时,这些内容就会被送到你的’电子邮箱’(RSS阅读器)里,允许你快速浏览标题和摘要,并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
使用RSS有几个好处:
RSS通过一个叫做"RSS Feed"的特殊文件提供内容。这个文件包含网站最新内容的标题、摘要和链接,通常是XML格式。用户需要使用RSS阅读器来阅读这些feeds,读器会定时检查并更新你订阅的feeds。
RSS3网络的架构设计为支持开放网络的去中心化信息层,它主要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组成:
RSS3网络的这种架构旨在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并支持一个去中心化的开放网络环境,其中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能够直接从其数字内容的价值中受益。通过这种架构,RSS3也为未来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铺平了道路。
简单来说这是集权内容平台和去中心化平台的效率之争。集权内容平台依赖的是集中带来的效率和流量,以此转化为利益,再继续优化集权内容平台,rss3的思路是构建一个松散的去中心化的网络来托管内容,做内容index,分发请求,以加密货币为基础分配利益以吸引更多的个体加入。
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
从现有的大部分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人性的角度来看,rss3能够实现其愿景还是很难。
v2上有一些rss3公司招聘的帖子:https://v2ex.com/t/967383 。看上去作为一家运营的公司,web3也不好做呀。